码农之家

专注优质代码开发,为软件行业发展贡献力量

日本2024财年生成式AI使用率仅26.7%,远落后于中美

根据日本总务省 2025 年发布的《信息通信白皮书》,2024 财年日本个人用户对生成式 AI 的使用率为 26.7%,虽较前一年增长约三倍,但显著低于美国的 68.8% 和中国的 81.2%。这一差距主要源于以下结构性因素:

一、数据差异与统计背景
定义与统计范围:
日本总务省的调查涵盖 ChatGPT、Copilot、Midjourney 等 10 余种生成式 AI 工具,统计对象为 15 岁以上公民的实际使用情况。
中国的 81.2% 数据可能包含更广泛的应用场景(如企业端整合),而日本的统计更聚焦个人用户的直接使用。例如,中国企业生成式 AI 应用率高达 71.2%,显著领先日本的 15.7%。
美国的 68.8% 使用率反映出其科技巨头在大模型开发和消费端普及上的优势,如微软、谷歌等企业的产品渗透。
代际差异:
日本年轻群体(20-29 岁)使用率达 44.7%,主要用于搜索、内容总结和翻译,但中老年群体因数字素养不足和需求感知弱,整体拉低了全国平均水平。
中国和美国的年轻人口基数更大,且教育体系对新技术接纳度更高,形成了更广泛的用户基础。
二、日本滞后的核心原因
社会结构制约:
老龄化与数字鸿沟:日本 65 岁以上人口占比达 29.1%(2023 年数据),老年群体对 AI 工具的使用率不足 10%,且 “不知道如何使用” 和 “生活中不需要” 成为主要拒绝理由。
劳动力市场僵化:企业更倾向于维持传统工作流程,2024 年日本企业生成式 AI 使用率仅 46.8%,远低于中美。
政策与产业生态:
治理模式保守:日本采取以技术发展为主导的 “软法” 治理,缺乏强制力推动 AI 普及。相比之下,中国通过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明确监管框架,美国则通过《人工智能权利法案》引导创新。
数据与算力短板:日本高质量语料库和算力资源有限,依赖海外云服务的成本较高,导致本土企业开发的模型规模较小(如 NEC 的 “WAON”),难以与国际头部模型竞争。
文化与认知惯性:
风险规避倾向:日本社会对 AI 生成内容的伦理争议(如知识产权侵权、虚假信息)关注度较高,约 30% 的未使用者担心技术滥用。
传统工作习惯:企业更依赖面对面沟通和纸质流程,例如现金支付比例仍占 35%(2024 年数据),阻碍了 AI 工具的渗透。
三、中美领先的关键驱动因素
中国的规模化优势:
政策与市场协同:中国通过 “十四五” 规划将 AI 列为新基建核心,2024 年生成式 AI 相关企业超 4500 家,形成从芯片(如寒武纪)到应用(如百度文心一言)的完整产业链。
场景落地能力:AI 已深度融入政务、金融、教育等领域,例如 2.49 亿用户使用生成式 AI 辅助办公,占整体人口的 17.7%。
美国的技术霸权:
头部企业主导:OpenAI、Anthropic 等公司垄断全球大模型市场,2024 年美国生成式 AI 投资规模占全球 76.4%,支撑了 68.8% 的个人使用率。
开源生态活跃:如 Meta 的 Llama 系列模型推动技术扩散,企业可快速定制应用,2024 年美国职场 AI 渗透率达 20-40%。
四、日本的应对与未来挑战
政策调整:
日本政府 2024 年通过 “综合创新战略”,计划立法规范 AI 安全,并设立专家小组应对虚假信息。
推动知识产权改革,探索 AI 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,以鼓励企业投入研发。
行业突破:
制造业仍是日本 AI 应用的亮点,例如汽车企业利用 AI 质检将误差率降至 0%,半导体检测效率提升 40%。
农业和教育领域也在试点 AI 技术,如温室管理系统和学习能力诊断工具,但规模化推广仍需时间。
国际合作:
日本正与美欧协调 AI 监管标准,试图在数据跨境流动和伦理框架上达成共识,以弥补本土生态的不足。
五、总结
日本生成式 AI 使用率的滞后是社会结构、政策导向和技术生态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尽管年轻群体和部分行业(如制造业)展现出潜力,但老龄化、数据短板和文化惯性构成长期挑战。相比之下,中美通过政策支持、市场规模和技术创新形成了显著优势。未来,日本若要缩小差距,需加快数字素养教育、优化算力基础设施,并在医疗、养老等老龄化相关领域探索 AI 的差异化应用路径。

AI探究员大白

0 评论数